□本报记者石少军本报通讯员史云
“这是学生搭建的碳60球棍模型和石墨结构模型,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对微观世界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德州市实验高中高二化学备课组组长刘汝财向记者展示了学生亲手搭建的球棍模型。
高二化学备课组认识到单纯平面教学无法深入地将分子结构空间充分展示,他们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模型引入课堂。同时,着手建立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习惯,引领学生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
让学生感受多彩化学世界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为适应新高考改革,高二化学要开一门全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我市绝大部分高中未开设该课程,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化学备课组6位老师只能自我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合力,张培、刘汝财、王友锋、杨秀君4位有经验的老师轮流讲授课本内容,之后大家相互质疑,相互释疑,寻求更好的授课方式。
在备课组另一名老师司坤的提议下,备课组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微课视频、动画、PPT课件等通通搬到课堂,将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物质的宏观构型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备课组专门举行元素周期表绘画比赛活动,并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突破“元素”难关。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多姿多彩。
在生活中寻找教学灵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交警查酒驾的仪器里使用的是哪种化学试剂吗? ”“谁知道糖尿病检查利用了哪种化学反应,答对了有奖……”4月4日,王友锋在讲授《化学反应原理》时,将生活中的常识搬到课堂,这在高二化学备课组已是常态。
他们习惯于在生活实践中寻找素材与灵感,把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化学的“科学世界”,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理论知识。
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时,王友锋把自家房屋装修剩余的铜线绑在玻璃棒上,制成乙醇催化氧化的催化剂;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时,杨秀君、刘汝财2人用乒乓球制作各种晶体模型……这些特别的教具一亮相,便引起学生浓厚兴趣。
教学方式方法的一个小创新,便可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大效果。课堂越贴近生活,学生们学习热情便越高涨,新高考“6选3”改革后,选择化学学科的学生超过了年级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力争堂堂都是精品课
每周四上午第二、三节课是全组集体备课时间,每位老师都积极发言,对上周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和教训。他们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仔细推敲课堂结构,精心研究板书设计,群策群力形成良好的教学设计,力争堂堂都是精品课。
为促进青年教师李敏、司坤成长,备课组安排老教师张培、刘汝财对他们进行指导,结成“师徒”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师傅每周至少为徒弟上2节示范课,听徒弟1节课,并进行指导点评。
在这个集体中,大家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刘汝财被评为德州市教学能手,张培获德州市教学成果奖,王友锋是德州市专家库成员,杨秀君、李敏等人获优质课一等奖……“我们要不断突破自我,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爱上化学课,爱上这个充满神奇的世界。 ”张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