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新
作为准国花,牡丹是挑水土的。有牡丹的地方很多,真正适合栽培,且大面积种植的,全国没几处。能以牡丹争奇斗艳的城市,唯洛阳与菏泽。的确,在好多方面,菏泽都比不了洛阳,既非古都,亦无石窟,虽然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只是太过久远,遗存甚少,离世界文化遗产距离尚遥。
但,比牡丹,菏泽远胜于洛阳。
这么评判,洛阳人肯定不乐意,噫——洛阳牡丹甲天下!菏泽牡丹算个啥?不过,所有菏泽人,都坚定地认为,甲天下的,必须是曹州牡丹。问题是,天下之大,两个地方的牡丹都甲,就有些别扭,就算是相声,子母哏,也得有个乙,菏泽和洛阳,可合说一段《论捧逗》,冲击一下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洛阳搬出来的,是时间的证据。始于隋,盛于唐,宋时已甲天下。欧阳修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那时菏泽还没牡丹。晚唐时,有个菏泽人,感叹“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惦记的是菊花。我想他肯定没见过牡丹,否则或会把雄心壮志改成“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还有各种和牡丹相关的传说,如武则天把牡丹贬到洛阳,等等。似乎都在证明洛阳的牡丹远胜菏泽。但很显然,洛阳今天的牡丹是接不上唐宋的,牡丹不像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可傲立千年,俯视芸芸众生。弘治年间,菏泽才有关于牡丹的文字记述,明清二朝方成规模,却正因晚了这几百年,才一直延续至今。期间的战乱、饥荒,虽影响了牡丹的发展,但还是盘根错节地传下来了。蒲松龄笔下的葛巾紫和玉板白都在,那年代的牡丹也有。岁数最大的“牡丹王”,植于万历年间,已有四百多个春秋,四百多朵花齐放,风一吹,人心跟着硕大的花朵摇颤。
菏泽牡丹,和洛阳牡丹也正经比过。世界园博会,相当于花卉的奥林匹克吧,1999年在昆明举行时,牡丹花卉类共有一百一十一枚奖牌,菏泽获八十一枚。三枚大奖,菏泽获两枚,十二枚金奖,菏泽夺十枚。2002年,全国首届牡丹花展,一百二十八块奖牌,菏泽得了八十六枚。菏泽牡丹,在世界的排名,差不多就是中国乒乓球,至少也是跳水。
也就在那时,菏泽的牡丹被大量卖到外地。按说,花农卖牡丹,也是天经地义的事。牡丹对这片贫苦的土地来说,最初便是经济作物,明朝就有菏泽牡丹卖到亳州。一般的牡丹,可以卖,卖得越多越好,但不一般的牡丹,相当于祖宗留下的财富,卖了,就没了。
2002年,当时还在《牡丹晚报》的潘若松先生,有一篇获中国新闻奖的报道,内容是菏泽有两棵“牡丹王”,连同十万株大龄牡丹,整体卖给了洛阳。
这次,我特意嘱托他找到这篇报道,又仔细看了其中介绍:两棵牡丹王高两米,直径三米,每棵能开上百朵,更是刚刚被命名为长寿红和长寿紫的珍稀品种,全世界仅有两棵。
如此卖牡丹,当初并不是特例,而是经历过一段疯狂的时期。杨湖酒业董事长李宪德就是见证者。作为一名花田边长大的汉子,那时,他也没有理由和能力阻拦,干脆自己也去收,一边骂着卖牡丹的村民,一边点出一沓沓人民币。
之后,渐渐意识到了保护牡丹的重要性。李宪德把收来的珍品牡丹原价卖给了牡丹园。他说,不为挣钱,好歹咱把好牡丹多留下了几棵。
记得潘若松先生说过,有几年,他特别爱在晚上去看牡丹。空旷寂静的牡丹园中,那一朵朵盛开到极致的花,让他想哭。
我起初并不喜欢牡丹。就像一个漂亮姑娘,模样过于完美,举止过于端庄,反缺了一点动人的气韵。作为一种花,牡丹太有代表性了,或者说,很多人心目中,花最好的样子就是牡丹的样子,饱满,艳丽,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正因如此,反显得有些俗气。上得厅堂做年画,下得卧房当被单,还被附会了太多富贵的想象,让人觉得没什么个性。
那是我并不了解牡丹。一棵普通的牡丹,从栽种到开花,要经五年时间。和“香自苦寒来”的梅花相比,牡丹也经历四十天以上的冰冻,花才能开好,正所谓“牡丹不冻花不开”,每次热烈的盛开,其实都经过了漫长而又寒冷的忍耐。
在春天的花中,牡丹开得并不早,菏泽的牡丹基本上都开在谷雨时节。等桃花、梨花都开过了,牡丹无声怒放,不与百花争春,但在百花之中,总领群芳。
我最佩服牡丹的,是其“舍命不舍花”的品格。一旦开花,养分就会全部耗在花上,为了开放竭尽全力,哪怕整个植株萎缩,也要让花开到最好。所以,在春天移植牡丹不容易成活,那些带着花蕾的牡丹,会拼着命开花,而难有余力生根。“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只有牡丹才会如此吧。
每年春天,我都会想起菏泽的牡丹。尤其在谷雨时分,给父母打电话,总会问他们是否去看了牡丹?今年的花开得如何,早了,还是迟了些?
甚至,听小岳岳唱“啊——五环”时,脑海中也突然闪过家乡。没有五环的菏泽,牡丹每年都开一次,百花之中,如此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