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失控的时代,真相不重要,别人如何谈论你才是最重要的。声誉作为无形资本,正越来越受各类组织及个体的重视。作为为数不多的主要讲述声誉管理科学的商业读物,本书可以为企业及个人管理声誉、应对声誉危机提供指导。
《声誉争夺战》一书的作者为牛津大学不多的致力于声誉研究的教授,书中以苹果、谷歌等大企业,黑手党与流行偶像,等等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代社会,声誉比金钱更重要,打造需要精心布局,出现危机时需要科学面对。
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可以知道:
声誉与“营销”“公共关系”“品牌打造”“社会地位”“公众形象”有何不同?
为什么对于个人、公司、机构和国家而言,声誉如此宝贵?
打造和维护声誉的过程中哪些方面比较关键?
如何打造和维护声誉?
声誉如何会受到损坏,又是如何得以重塑的?
商界、政界、军界的领袖们如何利用声誉来达成目的?
名人和罪犯怎样建立并利用声誉为己谋利?
我们都是声誉博弈的局中人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对声誉公关充满考验的一年,很多名人名企声誉坍塌,面对不断变化的舆论环境,有的转危为安,越挫越勇,有的则造成车祸现场,残局一发不可收拾。2018年11月,双十一刚过,微博博主花总曝光了10多家五星级酒店保洁的日常:抹布擦完马桶擦杯子、浴巾马桶刷堆一起、用洗发液玻璃水擦杯具……吃瓜群众不仅见识五星酒店有多脏,也见识了喜来登、华尔道夫、王府半岛、宝格丽……这些平时名字和价格高大上的酒店公关团队有多差。一瞬间,五星酒店“高冷人设”全崩。紧接着在11月底的这场跨国舆论危机中,杜嘉班纳实力演绎了什么叫“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品牌所有商品在中国网上商城被全面封杀,两位中国代言人迪丽热巴和王俊凯主动解约,品牌声誉降到谷底。
我们都是声誉博弈的局中人,在商业社会中,声誉就是一切。明星和企业面临的舆论风波,对他们的声誉而言,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毁灭性打击。这场博弈如何运转?有哪些规则和制胜策略?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重塑支离破碎的声誉,也有的却再无转圜之机?
《声誉争夺战》的核心观点在于:名誉比金钱更重要。我们力求能够为“声誉”下一定义,证明它不同于“营销”“公共关系”“品牌打造”“社会地位”或“公众形象”。我们会指出为什么这其中的差别很重要,用发自肺腑的语言为您讲述为什么个人、公司、机构、国家声誉如此宝贵。此外, 我们还得说说,打造和维护声誉过程中哪些方面比较关键:如何树立和维护声誉?声誉如何会受到损坏,又是如何得以重塑的?商界、政界、军界的领袖们如何利用声誉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名人和罪犯怎样建立并利用声誉为己谋利?我们的名声又是怎样在互联网和社会关系网中“先声夺人”,并与我们如影随形的?
别人如何谈论我们,对于我们能否实现自己所想具有重大影响——哪怕别人传播的尽是些流言蜚语。我们的个人声誉对于树立个人自信具有关键意义,而且它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满足和被人理解。一个好名声会帮助我们找到灵魂伴侣,在eBay 上卖掉一张桌子,在爱彼迎上租出一间房子,收到出席派对的邀请或是谋到新的升迁机会。通过监测我们在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以及别人如何谈论或看待我们,大型企业就能够以如今才能实现的方式勾勒出我们的购物习惯、性取向、行为习惯等。
“如果你问人们是不是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多数人会回答‘是的’,”领英联合创始人、硅谷巨头里德·霍夫曼告诉我们,“但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将这一点实现内化,而且他们并不明白所有事情都已经成为一种声誉问题。每件事情中都有一些重要构成—关系、决策等等——但是多数人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理解其中的要义。”
在商业社会中,声誉就是一切。《哈佛商务周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股市中的所有市值中约有70%~80% 出自“难以评估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价值、知识资本、良好意愿等”。享有绝佳声誉的企业可以招募到并留住最好的人才,为自家的产品做出更高的定价,借助更高的股票评级实现更多的利润、获取更多好处,创造出良性循环。而声誉不佳的企业恰恰相反,它们会在招募和保留人才方面困难重重,会受到政府和监管方的猜忌,而且顾客和投资人对它可能避之唯恐不及。
国家也是有声誉的。英国在19 世纪毫无争议地建立起“世界工业之都”之美誉,其出口产品中,从机床到台球桌、轮船、机车发动机,可谓一应俱全。查尔斯·巴贝奇—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博学之士、计算机的发明人,发现英国所造的产品近乎品质代言,因性能可靠和结实坚固而声名远播,顾客们因此不仅会溢价购买,而且还会省去签订大额合同时通常都免不了的周章和心力。这样一来便产生了直接的商业利益: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会在不经事先验货的情况下签下订单,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的工厂由此便可以用最省事的方式签好合同, 将货物运往世界各地。无独有偶,几个世纪以来,伦敦金融城的声誉一直响彻全球金融领域;如今,它依然昭示着伦敦金融城作为金融和职业服务中心的领导地位,尽管英国这一经济腹地的实力其实已经大大削弱。
今天,“德国制造”意味着质量和可靠性的最高水平,对于工程类产品尤其如此,客户们心甘情愿接受溢价。德国汽车制造典范企业“大众”公司发生了“尾气门”事件,为“德国制造”这一声誉造成了损害。“中国制造”最初讲述的是一则廉价批量生产的故事—诚然,如今苹果手机和当今世界上的许多顶级消费品都是在中国完成组装,“中国制造”也因此发生着变化。说到“瑞士”这个词,我们会想到巧克力、布谷鸟报时钟,还有—避税。而说到俄罗斯,这个国家在西方世界中素以生猛好斗闻名,这种声誉体现出一种深深植根的民族自豪感。上述国家声誉拉动了商业贸易,并从根本上影响着外交政策。它们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从国际投资人手中贷款所需要支付的金额。卢森堡目前正在争取改变“避税天堂”的名声,它努力告知每一个有倾听意愿的人:我们的税率其实比很多国家都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