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重回北京,18岁的丁俊晖以不可思议的姿态战胜了苏格兰斯诺克名将史蒂芬·亨得利——这位被公认为历史上最伟大斯诺克选手的“台球皇帝”。
当年这场奇迹般的胜仗,让斯诺克在中国的关注度瞬间被点燃。斯诺克在中国的市场也伴随着小丁的崛起“柳暗花明又一村”。自2016年中国首次举办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后,2017世界斯诺克中国锦标赛再度擂响战鼓。
2017年中锦赛,本土作战的丁俊晖不幸“吞蛋”遭淘汰。从小丁声名鹊起至今,已经过去十余年,但今朝斯诺克运动在我国的地位尚显尴尬,无论“名”还是“利”,似乎还是两手空空。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你不知道的“中国台球”市场
“斯诺克锦标赛?在中国根本没有热点。如果你问来这里打台球的人,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几个人在关注斯诺克。”
当我圈记者亲临北京某知名台球俱乐部会所,试图以斯诺克中国世锦赛为话题切入台球产业时,俱乐部高层用这句开场白完美地打了一下记者的脸。
与斯诺克在中国遇冷大相径庭的是,以“中式八球”为主导的台球运动,已经在国内运动市场占据了十分稳定的份额。
他补充到,以“乔氏大师赛”为代表的中式八球赛事,在中国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台球赛事。其赛事奖金高达百万级,甚至会吸引很多像丁俊晖一样的专业运动员参加,而也正是这一赛事,真正把中式八球推向了国际。
所谓“中式八球”,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式八球。参赛者为两人,台面上有花色和单色球(全色球或者实球)两种组成,加上黑八和白球一共有16个球。据开球的情况,谁先打进哪种球,决定每位选手打哪种球,打进七个后打黑八,谁先打进黑八谁就取得胜利。
有趣的是,中国(尤其是北方)民间比较流行使用英式斯诺克台来作为球桌,以增加难度和专业性(国际比赛用台与九球台一样)。
中式八球比赛
据介绍,目前全国有超7000万台球人群,这其中70%以上为中式八球爱好者。而北京一共有1500家台球房,该俱乐部仅在帝都就有60余家分店,平均每家分店的日均人流量高达300。可见这项民间运动背后强大的经济潜力。试想这个全民化的量级,与篮球甚至足球的参与人数相较,都是未必处于下风的。
在采访中,这位俱乐部高层进一步补充道,“在中国,民间台球基本上全是中式八球。甚至你可以发现,在我们这样大规模的俱乐部,斯诺克球桌一个都没有。斯诺克在逐渐被替代,90年代还比较多,但现在已几乎没有市场。如果你经常看体育赛事直播平台,你也会发现都是中式八球。”
世界斯诺克锦标赛的前世今生
但实际上,斯诺克这项运动,纵使是在英国,也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发展历程。如今选择来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求发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斯诺克运动(Snooker)源起于19世纪末,是从驻扎印度的英国军队中诞生的台球运动“升级版”。当斯诺克逐渐流行后,上层绅士们为它贴上了“高雅”与“贵族”的标签,为他在未来的“小众”地位潜移默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一副关于台球运动的画作
1916年,首届英格兰业余斯诺克锦标赛举行,这也标志着斯诺克赛事的正式问世。1927年,在乔·戴维斯等人的努力下,第一届斯诺克台球世界职业锦标赛在伦敦成功举办,并由乔·戴维斯本人获得冠军,赢得6.10英镑(今约200英镑)的奖金。
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斯诺克则步入了一个“黑暗纪元”,以至1958年至1963年间没有任何锦标赛举行。就在斯诺克运动“行之将死”的时刻,一项伟大技术的应用,成功将斯诺克从悬崖边上救了回来。
这项技术,就是彩色电视广播的应用。
196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推广彩色电视广播,发起了新的斯诺克锦标赛Pot Black,斯诺克的命运才出现了转机。在彩色电视的加成下,斯诺克台球焕发了新生,短短几年,斯诺克就从“边缘运动”一举成为主流职业运动,并于1977年引入了世界职业选手排名的体系。
“彩色电视”赋予了斯诺克运动新生
当年的斯诺克运动在英国有多火?1985年,近1850万(相当于当时英国三分之一的人口)观众通过电视转播看到了丹尼斯·泰勒(Dennis Taylor)以一技重击,将最后一个球送入袋口之后举起奖杯庆祝的场景。斯诺克在英国广泛流行,成为收视观众仅次于足球的第二大运动。
Dennis Taylor标志性的大眼镜
但伴随着斯诺克时代人的老龄化,这项传统的“绅士运动”也步入了中年危机。快节奏下成长的年轻一代,似乎对这项“慢悠悠”的经典运动并不十分起兴,他们更热衷于“热血”和“力量”的表达。
祸不单行,赞助商的流失,也为这项运动泼了一盆冰水。由于英国对烟草推广活动的明令禁止,原斯诺克锦标赛的烟草赞助商被退出,这直接导致了赛事奖金的下降,拉低了赛事对于选手的吸引力。再加上剩下的赞助商均来自博彩,于是问题接踵而至。
赞助了世界斯诺克30年的Embassy烟草公司,在2005年欧盟的法案后退出了斯诺克赞助界
赫恩的烦恼
当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协会(WPBSA)主席赫恩,第二次拿到世界斯诺克比赛的经营权时,他一定想知道他的前任们究竟做了什么,导致在这几年里错过了将斯诺克运动推向高峰的黄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