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宁、谢鹏飞、赵宇豪、冯刚、石柯、严鼎皓……这些已经在国内足坛踢出身价的球员,共同的身份是“绿城足球学校出品”。
2004年,绿城足校在足球基础并不浑厚的浙江杭州成立,经过15年的精耕细作,已培养出158名国家队、国奥队、国青队、国少队球员,成为中国足球金字塔基上不容忽视的一块砖石。
从成立之初起,绿城足校的定位就是“以文化教育为主,足球教学为特色的普通学校”,因此在学校的大门上,除了“绿城足球学校”的铭牌,还有“杭州绿城育华桃花源学校”的牌子。该校负责人对笔者说,绿城足校有400多名学生,只有1/3是隶属于浙江绿城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精英梯队球员,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职业足球;而剩余2/3学生,是在入学阶段进行了简单的足球基础测试,拥有一定的足球特长,接受正常文化课教育,要参加高考的普通学生。
从本质上说,这2/3的学生应属于“校园足球序列”的球员、队伍,但因为绿城足球学校名头太响,这批球员很少有机会能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校园足球比赛,主要的理由是他们被作为“足球学校学生”“半专业足球运动员”对待,被挡在主要由普通学校学生参加的赛事门外。
教育部门对足校学生、半专业足球运动队设置门槛无可厚非,但从绿城足校的实际情况看,拒绝非浙江绿城精英梯队的杭州绿城育华桃花源学校校队参加校园足球比赛无疑是有失公允的。但这种情况在浙江,在全国各地都存在。
近些年,体校文化课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体育训练由体育部门负责的新型办学模式,在浙江被称为“新型体校”,有些学校甚至将某些体校项目甚至区县一级的体校完全纳入本校的教学序列,体校学生教学、管理完全按照普通学生的标准,除了保证体校学生的文化课教学质量,也大大带动提升了学校普通学生的体育热情、体育兴趣,达到了1+1>2的良好效果。遗憾的是,这些学校,当然也包括绿城足球学校大都会面临无法参与教育系统组织的体育赛事的尴尬和遗憾,原因无外乎学校里有体校生,原本应该有参加校园序列体育比赛的普通学生也被“一刀切”。
日前笔者跟随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访浙江多城市时,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希望相关部门在顶层设计上进行沟通,打通体育、教育间的壁垒”。实际上,体育原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高质量的体教融合,不仅仅应该是体制机制层面的体教融合,更应该是观念、认识上的体教融合,只有当教育部门真正认可体育的价值,体育部门主动融入教育事业的大局,二者的携手才能更加有力,才能让体育事业的发展,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更有后劲,才能为国家、民族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愿绿城足校式的遗憾,少些,再少些。(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