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长春,雨。这是长春国际马拉松连续二年赶上下雨。
不过,在夏季,对马拉松赛事而言是幸运的。因为赛前2天,长春最高气温摸高到36℃,还伴有5—6级的大风,瞬间风力7—8级。提心吊胆的不仅有选手,更有组委会。比赛日的雨,下与不下,都是一个问题。
Highlights
1、推出电子手册+密集短信提示
组委会赛前信息覆盖主要在公众号推送+密集短信提示,官方微博刚刚开通,而后赛前一周及时推出了小程序“比赛助手”,确实更方便了。
2、卫生间较为充足
比赛当天,存衣区—集结区有一长排的移动卫生间,约130个。7点多,靠近集结区方向的卫生间前,每队少于5人。
赛后,11点多,看见有工作人员(非环卫工人)推着推车,挨个冲刷和处理卫生间。因起终点是同一个区域,因此这些卫生间依然在使用。
赛道上,5—10KM,每个补给站前方必有6个移动卫生间;10—30KM,每个补给站前方有5个移动卫生间;30KM后,每个补给站前方有3个移动卫生间。
(移动卫生间相对充足,往里走,排队很少,要是有引导就更好了)
3、补给站预告足够清晰
每个补给站前,水站的长度、医疗站、补给种类,都有清晰的图示预告。
每公里的标识牌竖立在地面,数字醒目,而且做得足够结实。
4、志愿者雨中辛苦坚守岗位
EXPO方面,不,准确来说,叫领物现场。志愿者认真,动作麻利。而比赛当天,集结区有100名左右志愿者“ASK ME”,来为选手服务。而赛道上,志愿者雨中坚守岗位。在各个组别分岔路口,志愿者密集站成一长排,举着分道标识牌。
赛后领取存衣包的时候,存衣车里,存衣包都按序摆放,查找便捷。显示出志愿者经过了专业培训。
5、赛道标语很厦马
昨天,好几条赛道标语在微博上刷屏。笔者赛中也被轻松幽默的标语逗乐了。这个很有厦马的风格。而赛道标语的大型展板,都做了有针对性的防风、抗风处理:被扎满了有规律的洞。
(图片来自微博)
6、赛道够宽也够虐
整体感觉赛道够宽,最宽的是刚出发的8车道。此后基本维持在4—6车道。有不少路段,即便仅使用一侧车道,但对向车道也进行了封闭。这显示出城市的诚意。不过,赛道也够虐,因为约一半的路线是在高架桥上,反复爬升以及枯燥,格外考验选手的意志力。
7、观众较为热情
尽管下着雨,雨还不小,但市区路段以及高架桥的上下路口,都挤满了观众。最有感觉的是在东风大街,4—5公里长,围观者众,特别在一汽门口,路窄到2条车道,护栏外全是加油的市民。齐刷刷探着头,打声招呼着,击掌、拍照、欢呼……跑过去,跑过去,很有环法的感觉。
8、其它较深的印象
比如,裁判很严格。离出发不到10分钟,还看见有裁判在出发区仔细巡视,还真揪出了2个混进A区的人。这种情况,笔者只在2015年北京世锦赛大众10K比赛中遇到过。其它个别赛事也有裁判认真查验的,但一般起跑前10分钟内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比如,赛事按部就班。比如赛道6—7K经过了“网红喷水大桥”——长春南湖大桥。下着大雨,南湖大桥还照常喷水,看着直乐。湖面上还有十几只蓝色帆船,不知道是否为了比赛刻意安排的。如果天晴的话,这个地方蛮有诗意的。还有,有两三处喷淋站,明明在下雨,但照喷不误。有微博网友说,下雨还让学生表演古筝(一说是古琴)。但我跑到的时候,路边空剩一台古筝在淋雨。
(图片显示,表演的时候雨停了)
问题与不足
1、赛前城市氛围不足
在赛前,走在长春街头,你是很难注意到长马的存在感。刀旗,不存在的。整体感觉赛前氛围不足。社交媒体上也没形成话题。
2、EXPO还需要成长
相对而言,3岁的长春国际马拉松,还需要在EXPO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现在只能叫领物现场,还谈不上叫EXPO。
3、指引不足,流线不够清晰
赛前领物的时候,即便你到了市体育中心门口,依然很难发现有路标与指引标识,也无志愿者。
比赛当天早上,大量志愿者集结在东门做服务与引导。而从西边等方向进入的选手,就有点慌。既没有标识牌指引,也没有志愿者,空中与地面都没有指引标识,只能靠打听。
(市体育中心东侧和立交桥下,集结了大量志愿者。其实,“Ask me”志愿者分散开来,效果会更好一些)
另外,所有大型赛事的存衣、集结、出发区,需要明确的流线,必要的时候还要动用硬隔离。即便没有路标和指引,你也可以随大流。而长马的流线基本不存在的,也没办法随大流,因为横穿、逆行的人很多,这样外地选手就更是蒙圈了。
(如果赞助商的宣传能与赛事服务结合起来,就更理想更贴心了,应该就是加分项)
4、入口集结略混乱
选手进入ABC等集结区,入口处较为混乱,选手与围观市民挤成一团,间或夹着共享单车。安检口纵向排列,导致最里面没人,最外面扎堆。如果横向排列,或分散开来,可能更好。
5、有微博网友吐槽解说
据@FM963 官微, 有网友吐糟:“伊通河是吉林很多地市的母亲河”,解说员小哥哥,你是认真的吗?松花江、嫩江好没面子啊。
6、有微博吐槽安保催兔子上车
@爱跑马的摄影爱好者 :“作为官方关门兔吐槽几句,补给就不说了,前三个点没吃到补给,再说摄像师,对于后面的跑友基本没看见几个。接下来保安的人员对后面的跑友不太友好,因为下雨,一直催着上车,甚至催我们兔子上车。最后就是终点后完赛包不够了,有几个跟着我们完赛的小伙伴没拿到奖牌,不知道最后怎么样了。”
7、奖牌设计见仁见智
赛前曝光的时候,部分网友认为奖牌不好看。也有人表示喜欢。(此项存在争议,不列入扣分项。)
8、建议分区再细一些
全程只有5000人,相比而言并不多,但统统划在一个区,貌似有点粗放了。事实也正是如此,跑不到1公里,就有人跑不动了,还不是少数;有的就近乎挪动了;还有的跑着跑着突然停下来,蹲在路中间系鞋带——这说明新手真不少。这些固然与选手个人素质有关,但从侧面也证明只分一个区不太合理。
类似问题不再一一列举。可能是此次长马筹备期太短,导致细节上不够细致。
综合评定
从笔者个人观察来看,该赛事的选手,穿官方赛事T占绝多大数;也是我遇到的A区平均身高较高的一个赛事;也出现前几年才有的特有现象,出发不到1公里就有人停跑等等。这些间接说明了新手较多。
赛道路线 ★★☆
(如果用五星来表示,1星为最差,5星为最优最美)
2星半。客观上讲,有媒体居然称该赛道为最美特色赛道,言过其实。特色是有,但“最美”就属于夸大其词。幸亏是下雨,要是晴天,连个树荫都没有。当然,这是整个城市绿化的普遍性问题。
长马赛道特色在于串联起知名公园、地标、大学、一汽等。从文化的角度看,长马最重视的两个点,一是“汽车之城”这个名片,二是知名大学云集。赛道充分利用了这两点,但同时高架较多。
赛道难度 ★★★★
(如果用五星来表示,1星为最轻松容易,5星为最难最虐)
4星。整个赛道大致要上5次高架桥,此外有不少小坡或暗长坡。即便过了40KM,依然还有2处小坡。这非常考验选手的力量与意志力。相比国内其它马拉松而言,这个赛道的爬升算是相对较多的。当然,跟港马比较而言,略好一些,因为平路占比较大。与厦马赛道的难度旗鼓相当。
赛道天气 ★★
(如果用五星来表示,1星为最有利最舒适,5星为最难最不利)
2星。比赛当天一改前两日的高温和大风,先阴后雨,温度骤降。较为凉爽的温度是有利于选手的,只不过后来雨较大,可能会导致选手双脚起水泡问题。
赛事组织 ★★☆
(如果用五星来表示,1星为最差,5星为最好最优)
2星半。不好不坏。亮点有不少,但赛后能让人记住的、印象极其鲜明的没有;问题与不足也不少,但在网络上集中吐槽的也没有。从赛事组织来看,该有的环节都有,该做的事一样都不缺,但如果仔细去究,也能发现较为粗糙的地方。这也与本届赛事筹备周期过短,较为仓促有关系。实话说,能做成这样,也实属不易。
总结一下,2019长春国际马拉松是一个新生赛事,定位于一个成长型、普及型赛事,选手以本地、周边为主,入门级、娱乐型跑者占大多数。赛道较难,不太利于刷PB,赛道具有浓厚的长春本地特色。2019长马是一届四平八稳的赛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综合评定,2019长春国际马拉松赛的评分为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