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在首钢冰球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揭开面纱。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雪容融则以灯笼为原型,灯笼点亮的时候发出温暖的光芒,寓意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也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冬残奥会理念。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自2018年8月8日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2019年1月7至8日,来自国内外的18名吉祥物专家评审相聚北京冬奥组委,对全部有效征集作品进行初评和复评。5816件应征作品整齐码放在上百张白底桌子上,经过打分排序和一轮轮筛选,10组候选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让熊猫的设计与众不同
2019年1月25日,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收到了北京冬奥组委发出的邀请,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入围作品进行修改。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正是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短暂开心过后,设计团队迎来的是长达7个月的漫长且高压的修改过程。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他们进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计其数,草图上万张,相关文件容量累计超过100G。
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说,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而且糖葫芦外表的“冰壳”也与冰雪运动“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随后冰壳的创意被保留,设计团队被建议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广美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等。
整个3月和4月,广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动作比例、装饰纹样、五官细节、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进行反复修改。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吉祥物评委会主席、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认为,选择动物作为吉祥物是冬奥会一个通行的做法,但选择在各种大型活动都担当过吉祥物的熊猫,相当于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你设计的熊猫要与以往不同,而且还要与冬奥会相匹配,”他说,“虽然是个难题,但只要我们有创新,就会有独特魅力。因为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本土的珍稀动物。国际上看到熊猫,就知道它代表中国,不用任何语言解释都会被认同。”
从设计内行角度来讲,做熊猫则是把双刃剑,因为用熊猫的太多了,如何做出一个易于传播、可爱的、非传统的熊猫?
为此,广美设计团队专门成立一个资料组,把能收集到的熊猫全部收集,每天都去比对分析,无论是在冬奥组委办公室,还是广美工作间,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熊猫。
“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老觉得这吉祥物少点什么东西,虽然有冰晶外壳,跟冰有直接关系,但怎么就和冬奥会密切联系在一起,怎么就说它是冬奥会吉祥物呢?”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林存真指出了当时遭遇的困境。
4月30日,广美设计团队又一次进驻冬奥组委。“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融进去?”林存真说,这一下“点醒”了大家,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科技感,这样马上定位就清晰了。随着冰壳熊猫的方案逐渐完善,起名字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冰壳熊猫的最初创意来自冰糖葫芦,“其实冰糖葫芦原来也叫糖墩儿,‘墩儿’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有一种北方冬天的特点,也特别亲切,像邻家小孩一样特别健康、活泼、可爱。”林存真说,“一有这想法以后,马上去网上查,结果没有重复的。后来又发现,南方人和外国人很难读出‘墩儿’,后来我们就改成了冰墩墩,也过了查重。”